
音樂季的活動 藉由樂團的人氣
以及音樂本身美好的吸引力
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 造成相當可觀的人潮湧入一地
主觀條件上
音樂的吸引力 以及人們想要參與這個活動盛會的狂熱
已經構成 人們強烈前往此地的動機~
例如英國的例子

平日只是悠閒的農村 不會有人想去看些牛啊 草的
但是一到音樂季就搖身一變
門票一張難求 大家都願意來到這個地方來~
客觀條件上
如果本來就有發展完善的觀光事業
交通路線 住宿飽和量 旅遊地的負載
例如墾丁
本來就是南台灣獨特的旅遊勝地
沙灘 海洋 陽光
再配合主題的搖滾音樂季
對整體的旅遊觀光業
更有加乘的效果!!
但若是原先並不是一個完整發展的旅遊觀光地
突然在三四天內湧入大量的熱情搖滾客
在交通和住宿上當地無法提供給觀光客足夠的供應量及運輸量
對當地反而會造成過度破壞及負面印象
例如今年暑假即將再度舉辦的草地音樂節
地點設在宜蘭的大溪國小 當地並不是一個熱門的觀光地
人潮帶來對周邊的效應是否會破壞到當地純樸單純的環境還有待觀察
之後為了改善或保護當地環境
再人數限制上可能需要一當地所能提供的坐大容納量做適度的控管

再來提一下 前陣子舉辦的台大搖滾節
跟前面幾種不同
因為這是有訴求的學生音樂表演
重點比較不在吸引台灣大學的觀光
(還是說 來小小福觀光的幼稚園旅行團已經夠多了Orz)

但其實
大家到後來都會模糊焦點
我稍微問過一些朋友 當天有參加活動的
大部分來 都是看自己喜歡的團
其實沒多少人真正注意到活動的宗旨是什麼
舉辦此類型的活動 當你的文案被評估為有發展性時
資金來源反倒不是什麼難題
當你活動辦起來之後
贊助商自然會蜂擁而入
以現在政府開放的態度
如果可以促進觀光 增加當地收入
地方觀光局 的配合度也很高
(大家都想搭音樂季商機的順風車XD)
不過又說回來
現在 也越來越多這種活動
墾丁甚至希望一年四場 春夏秋冬各來吶喊一次...
然後前面也有介紹的海洋音樂季 加上
野台開唱(7月底 台北市兒童育樂中心) 台客搖滾 (5月初 台中)
我想說的是
類似的活動頻率增加
新鮮感會消失
然而 去仔細觀察表演名單
其實主要都是那幾團在軋場
當然 許多地方都想藉由 春吶 海洋 模式
短時間內翻轉地方觀光事業
也抱著鼓勵台灣音樂創作 帶動地方經濟
促進產業發展 提升國際地位
等偉大理念的主辦單位
我簡單講
市場快要飽和了
搖滾節對於台灣年輕人 不再新鮮
股票太晚進場的
通常是認賠殺出
當然也許有一些新的音樂季
前幾年辦會不錯
但倘若舉辦的類型 地點 邀請的表演者都大同小異
在自然淘汰的狀況下
之後就會面臨到
類似元宵燈會的問題
每個縣政府都在辦
資金分散
比較沒錢的 就看起來很虛
越弄越糟糕...
為了辦而辦
有的比較有錢的
為了繼續聚集人潮 以重金邀請國外知名樂團
例如野台或正義無敵
到最後還是又忘記了當初的理念
什麼鼓勵台灣音樂創作?
總之
能夠通過時間考驗 存活下來的
才是經典
就像 Rock'in Japan Glastonbury Festival Big Day Out
最後掛上台灣名字的
會是春吶? (Taiwan SpringScream ?)
會是海洋? (Taiwan Hohaiyan?)
台客搖滾? (Taiwan T.K Rock?)
還是 野台開唱? (Taiwan Formoz Festival?)
大家慢慢看下去吧XD